近日央行发布2018年年报,报告称截至年末,已对全部385家无证机构开展清理处置。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行业发展环境明显净化。
组织开展为赌博等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专项检查,依据线索排查发现涉及互联网赌博、色情、销售彩票、虚拟货币交易,以及非法外汇、贵金属、证券期货、大宗商品交易等平台400余个,同步移送公安机关;关停涉及非法交易的商户1359户,处置高风险商户1336户。
完善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功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二期全面投产,系统运行时间延长为5×24+4小时,实现对全球各时区金融市场的全覆盖,有力支持全球的支付与金融市场业务。CIPS在实时全额结算模式的基础上引入定时净额结算机制,满足参与者的差异化需求,便利跨境电子商务。
优化支付清算、会计核算系统服务与功能。一是延长大额支付系统服务时长,实现5×21+12小时运行,进一步满足跨行支付清算需求,有效支持相关金融基础设施的资金结算。在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IBPS)中增加“手机号码支付”功能。
二是开通备付金存管银行的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ACS)综合前置子系统自助转账功能,做好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后的账户管理和资金监测,提高备付金支取效率。新增ACS与存保系统直连功能,实现存保信息实时核对和查询,提高业务处理时效。
积极推进支付结算法规制度建设推动银行账户制度改革。一是积极稳妥推进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经国务院批准,自2018年6月11日起在江苏泰州和浙江台州两个金融改革试验区试点,将企业基本存款账户由核准改为备案,为2019年底前全面取消企业银行账户许可奠定了基础。
二是优化企业银行账户服务。指导、督促银行优化企业开户服务,提高企业开户效率,使小微企业开户时间缩短至平均3天,远远低于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
三是持续完善个人银行账户管理制度。从账户开立、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个人银行账户分类管理制度。
四是开展联网核查失效居民身份证信息和非居民身份证件信息试点工作,进一步推动落实银行账户实名制。
五是推进构建本外币合一账户体系,研究构建以人民币为基础、业务规则统一、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管理需要、全口径跨境结算监测的本外币合一银行账户体系。
夯实支付与市场基础设施制度基础。一是加强跨境金融网络与信息服务管理。对境外信息服务提供人和境内使用人需要履行的合规义务、自律规范等提出明确要求。
二是完善ACS管理制度。发布《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应急处置预案》和《ACS综合前置子系统业务操作手册》,进一步明确业务规则,保障中央银行会计核算工作连续开展和资金安全。完善非现金支付业务监管制度。适时修订并发布《电子商业汇票系统管理办法》等四项制度,为新形势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建成、票据业务不断创新发展奠定制度基础。稳步推进纸电票据融合,研究开展票据支付、融资业务创新。
深化支付市场对外开放。一是发布外资支付机构准入和监管政策。印发公告,明确外商投资支付机构准入和监管政策,给予其全面国民待遇。
二是稳妥有序推进银行卡市场开放。2018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银保监会批准美国运通发起成立的连通公司筹备申请并向社会公示相关信息,迈出银行卡市场开放的重要一步。
落实客户备付金集中存管制度,实现备付金全额交存。明确要求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全部交存至中国人民银行。2019年1月14日,备付金集中交存工作已按期顺利完成,金额为12 892.77亿元。备付金集中存管工作的顺利实施,有利于加强资金监测,引导支付机构回归支付服务本源,推动支付服务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组织完成“断直连”工作。明确要求支付机构不得连接多家银行系统,变相开展跨行清算业务;支付机构开展跨行清算业务必须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跨行清算系统或具备合法资质的清算机构处理。截至2019年1月14日,支付机构与商业银行合作开展的支付业务已全部通过中国银联、网联清算公司的业务系统处理。“断直连”工作优化了支付清算资源配置,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对于整治支付机构市场乱象、维护市场健康发展发挥了基础作用。
持续开展无证经营支付业务专项整治。一是深入开展摸底排查和清理处置,坚决查处无证经营支付业务。
二是加强金融协调监管,坚决打击非法互联网外汇、虚拟货币交易,采取有效措施防范P2P风险传染。截至年末,已对全部385家无证机构开展清理处置。非银行支付机构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行业发展环境明显净化。
有序开展支付机构日常监管工作。一是组织完成238家支付机构2017年度分类评级工作,引导支付机构加强合规意识、提升内控水平。
二是稳妥开展50家支付机构的续展工作,对不符合准入资质条件、存在挪用备付金等严重违规行为、未实质开展支付业务的8家机构不予续展。通过续展工作健全市场退出机制,对违规机构形成震慑,持续净化行业发展环境。
三是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在日常监管中严格审查支付机构股权结构和实际控制人等变更事项。
开展为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的清理整治工作。组织开展为赌博等非法交易提供支付结算服务专项检查,协调公安、市场监督管理、通信管理、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清理整顿各类交易场所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等多个部门,依据线索排查发现涉及互联网赌博、色情、销售彩票、虚拟货币交易,以及非法外汇、贵金属、证券期货、大宗商品交易等平台400余个,同步移送公安机关;关停涉及非法交易的商户1359户,处置高风险商户1336户。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移动支付便利化。银联港澳版“云闪付”APP和微信(香港)电子钱包两个跨境业务方案落地实施。银联港澳版“云闪付”APP支持港澳居民以当地手机号注册用户、绑定本地发行的银联卡,并在内地商户进行近场支付、扫码支付等。微信(香港)电子钱包支持香港居民使用其微信(香港)电子钱包在内地商户扫码支付。两个跨境业务方案有效满足了港澳居民在内地的移动支付需求。持续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积极推广非现金支付,深化助农取款服务和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不断推进网络移动支付在农村普及应用,促进农村电商发展,持续推动农村支付助推脱贫攻坚。截至年末,农村地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43.05亿户,人均4.44户;贫困地区个人银行结算账户16.92亿户,人均3.61户;农村地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开通数分别达6.12亿户、6.70亿户。全国共设置助农取款服务点达86.49万个,覆盖行政村超过50万个,覆盖率超过90%。其中,有20.61万个银行卡助农服务点加载了村级电子商务服务。
鼓励便民移动支付业务创新发展。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务体系,在深度挖掘和充分发挥银行卡、票据等传统非现金支付工具优势的同时,鼓励市场机构创新支付方式,丰富支付场景。年内,继续统筹协调商业银行、中国银联等产业各方,将便民工程范围由19个示范城市扩大到全国100个主要城市,实现银行业统一标准的移动支付在地铁、公交、医疗等便民领域的全覆盖。通过便民工程,银行业统一APP“云闪付”初步建成,移动支付产品体系更趋多样化。全年全国各商业银行共办理移动支付业务605.3亿笔,金额277.4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1.2%和36.7%。
积极参与金融市场基础设施委员会、金融稳定理事会等国际合作机制。密切跟踪支付系统发展、金融科技演进与金融稳定、网络安全、支付监管等国际发展趋势。参与国际规则制定,不断提升在国际支付结算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附:2018年支付系统业务统计